Page 27 - PN133
P. 27

 常,而如今将这些文章集结成书,也算 是他人生的一次整理。 他说,《陪》对他而言有两层意 义,除了记录母亲的生命历程,以及母 子相处的点滴,作为纪念和回顾之用, 也希望此书能引起读者关注年长者身体 老化、心灵与情绪变化等相关课题。 “我生命中一直都碰触到这方面的课 题,包括我目前负责的报章医药版,以 及关注临终关怀和家庭照护的‘爱长 在’活动等,让我不断思考和学习如何 照顾老年人。” 用“心”了解老年人 《陪》每篇文章末段都附上“温馨叮 咛”或“照护贴士”,有曾毓林对母 亲和亲情的感悟,也有照护老年人的 建议,包括如何体恤老人家的心情、协 助行动不便者上厕所等。曾毓林不忘 强调,每个家庭的年长者都有各自的问 题,而且人的性格也不尽相同,《陪》 的分享虽可作为参考,但面对自己家中 的老人家时,大家最好还是用“心”去 触碰他们的心,这样才能理解他们的需 要和想法。 谈及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文章时, 曾毓林表示,与母亲谈论死亡的篇章相 当难忘。“华人家庭多数忌讳谈论死 亡,例如身后事的安排等,造成了不少 子女的遗憾。我希望(文章)可以带 出这样的讯息:既然我家老人能够很坦 然地去谈这件事,其他家庭的孩子,也 可以鼓励父母聊聊生死问题,以免留下 遗憾。” 曾毓林是佛教徒,生老病死对他而 言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既然无法避开, 就只好想办法面对它、迎接它。透过阅 读、宗教教诲能更认知“生命”,但箇 中感受只有自己能感知。 例如陪伴母亲一起面对“老”或 “病”的这些过程,是给予子女的一堂 堂生命教育课。尤其看着最挚爱的母亲 走向人生的最后阶段,我们无法逆转 生命,只能慢慢学习接受。当这天最终 到来时,我们或许可以更淡然地面对 离别。 曾毓林透露,他的母亲直到《陪》 出版之后,才得知儿子用文字记录了 她的生活,但她其实是“无感”的。 他 说 :“‘ 无 感 ’是 因 为 母 亲 的 世 界 里 没 有‘ 出 书 ’、‘ 记 录 ’这 些 事 , 她 没 有 要 求、没有奢求,也没有想过有这么一回 事,自然也不会特别挂碍。” 曾妈妈画“爱心”谢读者 细品《陪》,不难发现曾毓林风趣 《陪》出版后广受好评,读者反应热 烈,短时间内再版。为了配合再版活 动,甚少提笔、眼力也欠佳的曾妈妈拿 起笔,一笔一画地在书页写下自己的名 字。不过在签名过程中,她很好奇:为 什么会有人花钱买这些书? 后来经曾毓林解释,曾妈妈这才知 道,原来自己的生命故事有人愿意看。 正因如此,她开始学画“爱心”图案, 在签名时加上“爱心”,以此感谢愿意 掏钱买书的读者。之后,本着母亲爱狗 的善心,曾毓林也将《陪》的版税都捐 给照顾流浪动物的慈善机构,借此让母 亲知道,这本书为她所爱的狗儿尽了一 分力。 幽默的文字背后,处处隐含了曾妈妈为 人处世的智慧,以及对生命的豁达。书 里的40篇文章,曾毓林透过陪伴母亲 的点滴,串起对年长者照顾与临终关怀 的感悟,里头亦有你我,是为人子女都 应明白的生命道理。不少读者反映,看 完《陪》不只收获满满的感动,也提醒 他们:应该趁还来得及的时候多孝顺父 母。读完此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想起自 己的父母?不妨现在就打个电话问候他 们吧!   In order to fulfil his mother’s wish, Chen and his family took turns pushing the wheelchair and made the journey to Hainan, taking her to the Guanyin of Nanshan 为达成母亲的心愿,曾毓林和家人轮流推着轮椅,带母亲到海南岛的海上 观音像朝圣 133 popularnews - 27 


































































































   25   26   27   28   29